时间:2023/5/23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 http://www.zhuedu.net/

■林秀华“雨还在下,山还在塌。刮了胡子的梁天柱偷偷在小窗子目睹了这场天堂的大灾难,诗人似的说:‘一座大山倒了,另一座大山又生出来……这座大山的名字,也叫真理!’”   三年前,我放下杨干华的《天堂挣扎录》,总算把他的天堂故事读完,了却一个夙愿。最近,我心里却生出一种内疚感,似乎欠了点什么,于是就觉得要写点文字,聊以缅怀作家杨干华。一   杨干华,广东信宜人,著名农民作家,作品享誉省内外,在信宜山城自然就闻名遐尔了。年,我就读师范时,对杨干华仰慕已久,乃至班上的小杨同学,名字中有个“干”字,我们也羡慕不已。一次劳动课时,我们十几人在黄泥校道的斜坡上修路,恰巧县某领导到访学校,班主任老师除了与县领导行握手礼之外,还指着小杨欣欣然向他介绍说,“这个就是杨干华的弟弟!”似乎我们都沾了作家的光!从此,班上的同学就更羡慕小杨有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哥哥了(杨干华与小杨是否亲兄弟,我不得而知,老师可能是按当地习俗推断吧)!   自己虽对作家杨干华仰慕已久,但与他素未谋面,只是从报刊上略知一二,杨干华三十出头便满头银发,在广州乘公交车时,竟有小学生把他当老爷爷让座。一次,青年小胡对我说,他曾把自己的小诗送至杨干华府上请教,那眉飞色舞的神情比中福利彩票头等奖还高兴得多。我羡慕小胡得到名师指点的同时,更敬仰作家杨干华对家乡文学小青年的关怀和爱抚之心。二  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,我才第一次读到杨干华的中短篇小说集《社会名流》(此书早已丢失),后来从报刊的资讯介绍,对杨干华才有初步的了解。   杨干华,一级作家,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、《作品》主编,省政协委员等职;其主要作品有:短篇小说集《惊蛰雷》《社会名流》,长篇小说天堂三部曲之一《天堂众生录》、之二《天堂挣扎录》。其中《天堂众生录》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,他的三部曲之三《天堂蹒跚录》尚未完稿便逝世。   世事沧桑,岁月蹉跎。一次,偶然读到杨干华为其友人文集而作的序言,他那眷眷之故乡情跃然纸上,浓浓之乡土味袅袅然沁人肺腑。再一次撩起我的心扉,决意要读完已故作家杨干华的小说。   首先,来到了信宜新华书店。我说,要找杨干华的书!店员把我带到书店一个角落说,这里存放着信宜籍作家的书,让我自己找。我把角落里的书全翻遍了也没有找到。后来他又叫我去绍秀图书馆看看。于是,我顶着烈日,搭乘三轮摩托车来到了信宜绍秀图书馆。   在一个县级图书馆,要找一个作家的书籍,简直大海捞针!工作人员见我年过半百,言语温和诚恳,便给我捧出目录索引,好在我也略懂档案管理知识,一袋烟工夫便找到了《天堂挣扎录》。   不知是爱书心切还是什么,我竟“明知故问”的向她提出要买此书!她否定答复后,又把我推向下一站——玉都书城!   都说,“六月天,孩儿面,说变就变”,来时还烈日当空,转眼便乌云翻滚,大雨滂沱。待到书城时,我便成了“落汤鸡”。   我又向服务员提出要找杨干华的书,服务员小娟一边热情地给我倒水,一边认真地查找书本,一会儿,就找到了一本《天堂众生录》,我欣喜地翻开封二,照片上满头银发、笑容灿烂的杨干华赫然显现眼前,我似乎听到了浓重亲切的信宜山区“捱话”!   良久,热情的小娟见我心有不甘,便叫我留下电话,说待后找到杨干华的书籍再给我邮寄。真是“无巧不成书“,原来小娟也是爱读书之人,因为爱读杨干华的书,后来我们竟成了“书友”。   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《天堂众生录》——“梁继承逃跑了……罗金河与莫一嫂的‘尾巴乐园’的故事也就此谢幕……”,于是更渴望得知天堂人的命运结局,由于无法再找到《天堂挣扎录》,我曾一度有食无味寝无眠的感觉。后来有朋友推荐我上“孔夫子旧书网”查找。果然,我便将《天堂挣扎录》《社会名流》等书本悉数收入囊中,真是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!三   我生于农村,长于农村,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,对杨干华的作品就更情有独钟,爱不释手。杨干华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,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!   梁继承,先熬一只沙锅的木薯干片吃完,然后来到大队部,套起那只四四方方的大纸箱,左手提着只破锣,右手拿只木槌,就把铜锣打响,又开始了这一天游寨去了。更讽刺的是,大队书记钟万年要先煲好鸡蛋粥给他吃饱,再让他撰写天堂大队形势大好的报道稿,然而,他还领着书记发给他的“统销粮”呢!   莫可能的“走不通,就回头走”的出操口令,成了天堂人的经典语录。然而,呼风唤雨的莫书记,竟要拜倒在鬼婆陈其仙的石榴裙下。   荣军莫斯科左肩胳膊挂住一只弯弯的水牛角,没了右手臂的空袖筒在风中如纸鸢飞舞……   杨干华在他的小说里,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,刻画了众多形态各异的农民形象,他幽默诙谐的乡土语言,显示了作家的驾驭语言文字的不凡功力,给南粤读者有着磁场般的亲和力与浓浓乡土气息。   在《彭有福赴宴》中,彭有福的口袋里,总揣着县委莫书记给他的信,信封总露大半截于外面,见人就要念上那句“兹付上五十元,聊解刮痧之急。”   在粤西山区,人们最熟悉的骂人口头禅——“丢卡奶”,在天堂大队,莫可能书记的使用频率最高,比如,莫可能嚼动一块鸡腿,也想幽她一默,讽她一剌:“唔,丢卡奶,老鸡嬷肉跟老猪嬷肉一样,又硬又韧,真难吃!”(摘自《天堂挣扎录》)   杨干华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粤西乡土特色,比如,“杉木”可以抵戏票钱(信宜山民送礼也常用杉木或赤梨木),“样板戏”可以当得上“尿素”的功效等等。通俗易懂的幽默语言,读来无不让人忍俊不禁,捧腹大笑。四   文学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有不少人总对文学诚惶诚恐,高深莫测,而纵观文学大师的写作素材,总是源源不断,信手拈来。其实他们的生活原型就是来自生活中的自己,如,高尔基的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,鲁迅的《朝花夕拾》《故乡》等等,写的不都是自己的生活故事吗?   我认为,杨干华作品中的众多艺术形象,就是他自己本人的生活再现。   《山里的太阳》中的“蔡其坚”,不仅二胡拉得棒,连捏陶瓷公仔也形神兼备,有邻县的陶瓷厂提出用两台汽车换他一个人,县粤剧团和地区文化局都同时上门要他——“几乎写的就是我本人的遭遇,‘蔡其坚’身上有我的投影。”(摘自《社会名流》中的“跋”)。   《天堂众生录》与《天堂挣扎录》中的天堂小作家“罗金洋”,以及被县剧团招去的天堂靓仔“罗金汪”……这些都有作家杨干华自己的生活投影呢!或者说,就是作家以本人的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!   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。熟悉的生活,切肤的体验,在作家的脑海,自然就神思驰骋,信手拈来,洋洋洒洒了。五   杨干华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对故乡的美景描绘得美仑美奂,对故乡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——   “这时夜也深深,山也森森,风也萧萧,水也萧萧。全天堂都笼罩着悲怆不像悲怆,萧穆不像肃穆的气氛。”(摘自《天堂挣扎录》)  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——“……从思贺的小桥流水,到合水的白云人家,到水口的牛衣古柳,到镇隆的野渡横舟……就是到虎跳去,领略‘一湾春水绿,两岸杜鹃红’的意境,也绝不会白跑一趟的。”   试想,如此优美的故乡山水,你能不爱它吗?   熟悉的语言,亲切的乡情,芬芳的乡土气息,唤起我缕缕思乡情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,诗句所写又岂止唐代诗人贺知章?我虽远离故土,但永不忘怀故乡的山山水水,故乡的风土人情!何故?杨干华小说使然之!   杨干华,我永远怀念您,读者永远怀念您!

本文来源:茂名日报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494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